热搜词:

半月谈丨秦巴山中,第一书记“组团振兴”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再到乡村全面振兴,形势任务和工作要求不断变化,驻村第一书记的作用愈发重要。为破解“单打独斗”、更好发挥第一书记作用,位于陕南秦巴山区的陕西省安康市打破行政边界壁垒限制,构建驻村第一书记“组团服务”新模式,不仅聚拢分散在各村的第一书记力量,更整合各派出单位资源,走出了一条“组团振兴”的基层工作新路径。

一镇一团、整县抱团

第一书记“组团服务”,是在不改变第一书记原隶属关系、原工作职责的前提下,以县与镇为两级单元,整合调配全市1300名省市县派驻的第一书记。

汉阴县多名第一书记开展“组团服务”展销活动

具体说来,每个县成立1个县级总服务团,由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任团长,每季度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解决需要全县统筹解决的问题;每个镇(街道)成立镇级服务团,由镇党委书记任团长,镇域内所有第一书记为成员,每月召开联席会议,协调资源调配,轮流到各村开展帮扶活动,集中解决困难问题。

镇级服务团内设多个工作组,从产业技术指导、项目包装策划,到人居环境整治、矛盾纠纷化解,第一书记依据自身特长和帮扶单位优势编入不同工作组,实现“一人资源、全团共享”。“‘组团服务’为第一书记树立了更清晰的工作导向和更高的工作要求,可以最大化发挥我们的特长,而不是让驻村工作队‘沉没’在村里的一般性事务工作中。”汉阴县蒲溪镇盘龙村驻村第一书记夏平莉说。

安康市委组织部部长韩晓晖指出,将组团机制划定在一镇一团、整县抱团的县镇范围内,既符合工作开展的实际需要,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又能充分涵盖不同类型的帮扶资源,实现第一书记间的优势互补,高效统筹区域要素配置和发展需求。

供需对接 互学互鉴

在“组团服务”模式下,第一书记立足全年工作,提供其在项目、资金、培训、技术等方面能给予的“供给”清单,同时提出自身难以满足或解决的“需求”清单。镇级服务团通过汇总供需两张清单,统筹工作安排。

从镇级服务团的“供给”清单中,石泉县池河镇良田村获得一家食品企业投资机会。第一书记党中英牵头组织企业技术人员、村集体合作社负责人、种植大户成立产业服务组,统一为周边村民提供种产销一条龙指导服务,并联动周边5个村,实现1000亩菜地产出接入预制菜产业链条。

除了整合资源,“组团服务”还提供沟通交流、比学赶帮的平台。镇级服务团每季度开展一次观摩交流活动,县级、镇级服务团每年开展一次“擂台比武”活动。通过第一书记“讲”、现场交流“看”、集中观摩“评”,同台竞技“比”,实现激励先进、鞭策后进,互学互鉴。

健全机制 助力发展

为确保“组团服务”模式运行,安康市对驻村第一书记实行双线管理考核:日常考核基于工作职责,根据原有管理办法执行,占比60%;服务团考核则依据“组团服务”作用发挥情况,由县级服务团评定,占比40%。

自2023年全面实行“组团服务”后,安康市12个县级总服务团、142个镇级服务团紧扣2094项“供需”清单,解决民生实事922件,实现群众增收4523万元。

受访专家认为,在乡村全面振兴的背景下,乡村各项事业要有机融合、规模发展,必须打破区块分割,通过集约化管理提高生产效率。“组团服务”模式有效整合驻村第一书记力量,较好破解乡村发展需求与第一书记作用发挥之间存在的供需不匹配不平衡问题。专家建议,进一步厘清工作范围、明晰权责边界,确保第一书记以带动发展本村为主、兼顾发挥“组团服务”作用为辅,真正发挥“1 1>2”的效果。

来源 | 新华社半月谈

编辑 |卜贤月

审核 | 张超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