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员工看手机、没有午休、吃饭必须在工位?小鹿妈妈“坐牢式管理”被立案调查
近日,安徽的一家公司,“小鹿妈妈”因涉嫌违法用工被立案调查的消息持续霸榜热搜。
没想到,员工直接反手甩出数据,"建议调取聊天记录做定量分析,统计碎片化摸鱼时长占比,用ROI模型评估是否影响交付质量。"
特斯拉的CEO马斯克,就明确表示自己非常支持工厂里放音乐,希望员工能开心地工作,每天盼着来上班。
企业里常见的"划水"现象,就像春天里割不完的野草,光靠制定规章制度来围堵,往往治标不治本。
即便像亚马逊这样的国际电商巨头,当年耗费巨资搭建智能监工系统,最终也收效甚微。
真正需要调整的,其实是管理者看待问题的角度。
日常管理中,不必把员工偶尔放松视为洪水猛兽,也不必刻意营造宽松环境。
关键要找准平衡点,把管理重点放在培养团队自发性上——好比给种子创造合适的土壤,让员工主动生长的动力取代被动监督的压力,这样结出的果实自然丰硕。
称职的管理者
不会将错误全部归咎于员工
电影《哈德逊河奇迹》改编于一个真实故事:一架客机刚起飞就撞上鸟群,两台发动机瞬间"罢工"。
在离地仅八百米的生死时刻,机长用38秒完成判断,将飞机平稳降落在河面。
令人意外的是,当128人全部获救后,这位英雄机长却要接受严苛审查。
调查组用计算机反复模拟,拿着工程师的精密数据,非要证明附近机场才是正确选择。
这像极了某些管理者对待下属的态度。
员工工作中稍有差池,有些领导就劈头盖脸训斥,仿佛所有问题都是个人不努力造成的。
但鲜少有人意识到,员工的表现在某种程度上,其实是管理者水平的倒影。
当发现员工长期消极怠工,智慧的管理者会像栽培者检查土壤般自查三个维度:
1、团队分工是否像齿轮组般严丝合缝?是否存在三个人干两个人的活,或者流程卡壳的死角
2、岗位要求是否像量体裁衣般合身?既要避免让绵羊去爬树,也别让猎豹困在笼中
3、工作氛围能否让人像树苗向阳生长?当员工真正把公司当成自己的责任田,自然会长出主动耕耘的动力
好的管理从来不是挥舞鞭子驱赶羊群,而是把自己变成牧羊犬,默默为团队扫清障碍,让每只羊都能找到最肥美的草场。
相较负向激励
管理者的正向激励更显成效
有些管理者总爱操着这样的"三件套":钉钉打卡时间表、Excel工作日报、密密麻麻的扣分规则。
就像给盆栽套上铁丝网,防着枝叶乱长,最终只能得到一株病恹恹的植物。
计件制管理或许能让员工准时到岗,但也会让年轻人的眼睛里熄灭探索的光。
有组有趣的调研数据:每位职场人每天有2.5小时处于"人在工位心在浪"的状态。
作为管理者,我们要采用正向激励措施对员工进行引导管理,让他们把注意力放在关键事项上。
将员工个性化和企业制度化进行巧妙糅合,学会给员工制造工作惊喜,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