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州三甲医院“国考”跃升的密码
3月18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全国三级公立医院“国考”最新成绩单——高州市人民医院首次跻身A等级,在1588家参评综合医院中跃居第一方阵,创下该院自2018年“国考”启动以来的历史最佳成绩。
这一突破不仅是高州县域医疗高质量发展的里程碑,也成为观察区域综合实力的关键窗口。近三年,高州因医疗等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吸引7万农村人口进城,城镇化率提高5.08个百分点,印证了“强医疗”对“兴县域”的强劲拉动力。
3月28日《南方日报·高州视窗》A02版。
育人才
“组团式”帮扶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
做实验、开展研究活动、进行交流培训……走进高州市多家医院,不难发现越来越多的医疗卫生人才正在此汇聚。
高州医疗卫生综合服务能力虽然处在全省县级前列,但与珠三角的大医院相比,最大的差距主要是高、精、尖专业人才紧缺。如何引得凤凰栖,让人才“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一直是高州医疗系统破题的难点。
2023年实施“百千万工程”以来,高州把人才战略写进卫生健康系统落实“百千万工程”提升基层服务能力五年行动方案,让医疗人才更好地融入城镇化、农业农村改革的发展格局中,为人才培养提供肥沃土壤。
2023年8月,广东省百校联百县助力“百千万工程”行动正式启动,中山大学与高州结对共建。去年,高州“双百行动”结对共建项目获得阶段性重大成果——高州市人民医院干细胞临床研究机构和项目“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缺血性心肌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随机对照实验”,同时通过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及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备案审查。高州市人民医院成为全国县级医院首家,也是迄今为止全国县级唯一成功通过干细胞临床研究机构与项目“双备案”的医院。
“双百行动”之前,高州市人民医院和中山大学的医疗资源多是点对点医院科室层面的互动。2023年以来,由政府、高校推动,医院之间的互动更加频繁、紧密。通过中山大学牵线搭桥,连接多家中山附属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重点推进专科建设、人才培养等帮扶需求,培育高端人才,打造品牌专科。
在各省部级高校医院的支持帮扶下,高州当地医院专科建设影响力不断增强。
2024年7月,高州市妇幼保健院挂牌“广东省妇幼保健院高州医院”。在省妇幼的帮扶下,高州市妇幼保健院先后加入了省妇幼保健院组建的“出生缺陷与产前诊断专科联盟”“远程影像专科联盟”“妇产儿超声、影像专科联盟”“更年期专科联盟”等专科联盟,促进两院全流程同质化管理,构建完善涵盖婚前、孕前、孕期、新生儿和儿童各阶段的出生缺陷防治体系。去年,高州市妇幼保健院成功救治了高州地区首例母胎共患遗传罕见病CMAVM严重并发症病例,首例羊膜腔灌注术、胚胎心腔注射氯化钾减胎术等。
近年来,高州高标准建设高州市人民医院、高州市中医院两所三甲医院新院区,迁建三级医院高州市妇幼保健院,进一步巩固在全省县级同类医院中,综合服务能力高州市人民医院第一、高州市中医院第一、高州市妇幼保健院第三的地位。
依托三大医院的“头雁效应”,县域医疗网络的“雁阵”不断建强并优化。去年,高州新增国家专科1个,9个专科迈入省级前列,现有国家级专科4个、省级专科22个。推动4个中心镇卫生院晋升“二级”,建设互联网医院,构建起“县强、镇活、村稳、上下联、信息通”的医疗服务体系。高州医疗综合服务能力连续多年全省县级领先,县域内住院率96.7%、全省第一。
群众用脚投票的背后,是对专业人才和医疗资源的信任。事实上,如今高州医疗惠及的远远不只是高州地区的患者、群众,更惠及粤西患者,2024年高州县域住院率达97.1%。高州市卫健局相关负责人说:“让整个县域医疗强大起来,让医疗技术和人才‘双下沉’,促进县域医疗服务能力和群众满意度‘两提升’。”高州外引内培的积极探索,为县域医疗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内涵。
目前,高州市人民医院和中山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后顺利开题,探索干细胞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或将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提供一条干细胞治疗创新方案。高州市中医院胸痛中心加快建设,通过广东省胸痛中心验收;开展口腔新技术新项目12项,被广东省牙病防治指导中心授予“茂名市高州市牙病防治中心”。高州市妇幼保健院创造性开展粤西地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风险预警模型,孕妇产褥期感染母胎研究在省自然面上项目中获得新立项。
在提供大展身手的舞台与优厚待遇的虹吸下,有更多拔尖人才逐渐汇聚高州。截至2024年底,高州市共有高级职称980人、博士研究生(含博士后)35名、硕士研究生265名,培养在读博士研究生15名、在读硕士研究生12名。拥有“国字号”肾病专家1人,特聘专家9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海外和省级以上高端人才4人,全国基层名老中医2人,还有专业人才一大批。其中,有67人入选2024年度《岭南名医录》。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百千万工程”初见成效之年,高州医疗高质量发展进入新阶段。高州在“大病不出县、常见病不出镇、小病不出村,治疗预防并重让群众少生病”的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上交出了亮眼的答卷,让县域村民就近享有高水平健康保障,形成“以医兴城”的正循环。
撰文:叶洁 通讯员 张春明
【作者】 叶洁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