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半中国上市公司去年都在“扩编”,哪些公司人效最高

松下电器创始人松下幸之助曾说:“企业即人,企业最大的资产是人。”

随着4月结束,A股上市公司2024年年报披露,已基本收官。以此为契机,澎湃新闻以A股及主营业务在境内的H股、中概股里的上市公司为样本,扫描7000余家中国公司的用人情况。

截至2024年年末,比亚迪以96.9万名员工,成为国内上市公司中员工数量最多的企业。

但在2021年时,比亚迪员工总数还不到30万人。从2022年开始,随着新能源汽车销量的猛增,这家车企开始了大规模招聘。仅2023年,比亚迪就新招了3万多名应届生,其中硕士和博士占到了60%,到2024年时,校招中硕博占比进一步提升到了67%多。

不仅是比亚迪,近几年,顶尖高校学子不再将互联网、金融等传统热门行业视为唯一选项,新能源汽车等制造行业开始成为不少优秀应届生就业的首选。

数万名大学生的加入,让比亚迪的技术人员数量从2021年的4.4万人,快速增长到了去年年底的12.3万人。比亚迪集团品牌及公关处总经理李云飞在今年上海车展上说:“我们最有价值的就是我们12万名技术工程师,这是比亚迪最大的底气。”

这些企业去年在大幅扩张

在快速扩张的企业,不只有比亚迪。

整个2024年,京东集团净增长了15.2万名员工,其中仅京东物流就扩张了4.2万人。和阿里巴巴的19.4万人、拼多多的1.3万人相比,京东也是国内全职员工最多的电商平台。

整个2024年,国内有超过一半的上市公司员工数量在增长。

从申万一级行业看,电子、有色金属、汽车、家用电器、机械设备等行业上市公司中员工数量增长的占比更高,而建筑材料、房地产、建筑装饰、非银金融、传媒等行业上市公司员工缩减的占比更高。

这也与去年各行各业的业绩表现形成了呼应。

减员较多的房地产、建筑材料等行业,营收下降幅度超过10%,而电子设备、信息技术和交通运输设备的营收增速位居前列,分别为11.4%、7.6%和7.0%。

谁是中国“人效”最高的公司?

所谓的“人效”,就是人力资源效能(HR Efficiency),即营收除以人员数量,是不少公司常用的考核指标之一。

近几年,随着降本增效成为互联网大厂管理的主旋律,“人效低”往往被视为致命弱点。2023年底,随着拼多多市值首次超越阿里巴巴,不少人将前者的后来居上归因于“人效高”——去年拼多多的人均营收达到了1678.4万元、人均创利479.2万元。

如果单纯看财务报表里的数字,拼多多还不是国内“人效”最高的公司:京沪高铁的2024年年报显示,这家公司去年人均营收达到了惊人的4.9亿元、人均创利1.5亿元。

这里有个误解:作为1318公里长、有24座车站高铁线的管理方,京沪高铁2024年年报中仅有86名员工,这显然与常理不符,同为铁路上市公司的大秦铁路,2024年的员工数量就有8.8万名。京沪高铁因为采用“委托管理”的模式,所以财报里的员工人数并非实际京沪高铁线路上实际的工作人员数。

虽然单独一家公司的“人效”数据有一定的迷惑性,如一些互联网公司通过大量使用劳务外包、人力资源外包等方式来提升“人效”,但一个行业的整体“人效”依然能反映出这个行业的整体情况。

例如广告行业整体就呈现毛利率低、运营成本高的特点。知名广告公司蓝色光标在2024年以607.97亿元的总营收,位列所有传媒上市公司的首位,但其归母净利润是亏损2.91亿元。

同时,一味地提高“人效”,可能并非好事。

2018年7月1日,特斯拉实现了每周生产5000辆Model 3的目标,走出了“产能地狱”。此前,特斯拉陆续裁掉了4000多人。这家公司的“人效”似乎因马斯克对汽车生产流程的革新而飞涨。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特斯拉“人效”大涨的同时,这家公司在美国超级工厂的工伤率也在猛涨。特斯拉提交给美国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的一份报告显示,在该公司位于加州福利蒙特的超级工厂,2018年员工因工伤和疾病请假的天数为22454天,相比2017年几乎翻了3倍。

正是看到一味靠延长员工工作时长的“内卷式”竞争没有终点,保障劳动者正常休息正成为多方共识。2025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中强调,地方党委组织部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加强对各单位休息休假制度执行情况的常态化监督,并将带薪年休假落实情况作为重点监督内容。

因此,近期多家知名企业也在推出反对过度加班的措施,如美的、大疆等知名公司的“到点就赶人下班”措施走红,小红书取消“大小周”引发热议。当“反内卷”逐渐成为职场新秩序,“人效”或许也就不再是公司对员工的考核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