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观察||微短剧、视听+、AI智媒,网络视听大会聊透行业前沿议题
文 | 芷潇
来源 | 看电视
科技强劲驱动,变化日新月异。在此刻,没有什么比一场深刻共话来得更及时,去不断提出好问题,去寻找一个推动行业发展蹄疾步稳的未来确定性。
3月27日,第12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在蓉开幕。从长视频生态破局到微短剧创作痛点剖析,从传统文化新表达到AI智启新文艺,数据、算法、算力“三驾马车”驱动网络视听行业生态不断变革,这场汇聚了无数行业领军人和从业者的盛会,无疑是在新语境下重新审视、叩问、探讨问题解法的良好契机。
从受众调查上看,5-20分钟的横屏短剧高线城市用户占比略高,这种在长视频基础上经过减重后的半独立“电子榨菜”,更适于通勤、用餐等日常场景,观众付费意愿更强。而1-5分钟的竖屏短剧受众更集中于中青年和银发群体,下沉市场占比较高,以独立、私密的“情绪风暴”收割大量用户注意力。
从情绪到谈资,微短剧要击中的不只是先抑后扬、直情抒发的爽叙事,更是一种可解压、映射和完成个体成长的新社交货币,比如爱情向观众提供一种极致的情感关系,悬疑在尺度和反转上做到强刺激,喜剧着重挖掘笑点的密度以及话题度等等,无论是情节内容还是影像呈现,在内容迭代上都需要更有形式感和创新性。
而在人物塑造方面,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视听研究室主任冷淞在主论坛演讲中所提到的,受青年受众喜爱的微短剧的创作底层逻辑,实质上是给予人物以“正能量反叛精神”和“不服输 不放弃 不好惹”的反转式人物设计。人物的反差、关系的反制、场景的反顾、金句的反思,让微短剧在虚拟影像中充当着大众情绪的按摩师,书写着短篇幅的温暖现实主义。
但与此同时,论坛亦指出了“视听+”落地困难和成功案例缺位的现实问题。
“全国2800多个县,为什么有的能靠一碗螺蛳粉出圈,有的却守着金山银山不为外人所知,差别就在文化翻译的功夫上。”视点分散、理解浅薄、品质欠佳,都是“最后一公里”传播梗阻的潜在因素。正因如此,不同的传播者应在传播过程中担任不同的角色。
以文旅IP破圈为例。在此过程中,主流媒体凭借强大的公信力和内容制作能力,毋庸置疑地担当着“超级引擎”的角色。和美乡村中国行、央小满、《风物出圈记》等视听项目的推出,让一群明星、一次体验、一款产品、一套包装成为吸引人们奔赴向一座小城的理由。而诸如短视频达人、大众创作者则从微观视角进行内容补足。
助农短视频和相关数字品牌扶持计划,将与长视频剧集的“文旅共融”脚步齐头并进。从影视从业者到泛社会化创作者,从大屏集群效应蔓延向小屏移动消费,“视听”一子落而满盘活,让山水田林长出了金银,也让乡土文化在年轻人的心里扎下了根。
借用龚宇在开幕式上分享的观点:“科技创新可能永远在颠覆式地改变我们的行业,我们要通过改变和优化规则来提高工业化水平,用科技的力量把规则实现得更好。”这是时下以AI智媒促进影视行业大幅提质增效的重要契机和机遇。
但与此同时,行业在积极展望的同时,依然保持着理智审慎的态度。代表话题为“智媒时代中,创作者应如何寻回自身主体性”。
关于这个问题,广电总局网络视听司司长冯胜勇的回答是,“要以价值为锚,做有方向的提问者;以创意为核,做有水平的提问者;以安全为盾,做有底线的提问者”。
现如今,网络视听行业站在“过去未去,未来已来”的十字路口。全自动高效内容生产的背后,是原创力匮乏与深度伪造风险;算法分发的便捷性之下,是潜藏的文化折扣与数据陷阱;制作流程简化的理想之外,是前期难以估量的巨大投入和试错成本。
一年的飞速发展,让技术赋能从展望走向落地,让攻坚难点从飘渺走向具体,但问题的出现并非就是一件坏事。正如冯胜勇在演讲之初即抛出的观点——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明确问题,寻找答案,方能拥抱具有无限可能的未来。